種名:非洲鳳仙花
學名:Impatienswalleriana
科:鳳仙花科
屬:鳳仙花屬
原產地:非洲或雜交種
生長習性:穴苗盤内90%以上的發芽率使鳳仙花一直比其它系列的品種在全部的穴苗盤質量參數方面表現得更好,開花最早,顏色最豐富且分枝自由。
開花時間:6月至8月
果實:蒴果,成熟時會自動彈開以傳宗接代.
園林用途:在歐美的草本花卉應用中,非洲鳳仙花排在第一位。它提供了一個廣泛的亮麗顏色系列且長勢旺盛,管理簡單。適於盤盒容器,弔籃,花牆,窗盒和陽台栽培。
播種說明:高20-25CM,單瓣花3CM,緊密,在濕潤和無強光下生長良好,紅、橙紅、粉紅、紫、白、粉、各種漩渦型。
播種繁殖
室内栽培時,全年均可播種,非洲鳳仙種子細小,每克種子1700~1800粒,播種用消毒的培養土、腐葉土和細沙的混合土。發芽適溫爲22℃,播後15~20天發芽。新幾内亞風仙發芽適溫爲24~26℃,播後7~14天發芽。
扦插繁殖
全年可以進行,剪取生長充實的健壯頂端枝條,長10~12釐米,插入沙床,室溫在20~25℃條件下,插後20天可生根,30天可盆栽。
栽培管理
幼苗3~4片真葉就可移栽,移栽土壤必須高溫消毒,否則幼苗容易發生病害。苗高7~8釐米可定植於10釐米或12~15釐米弔盆。幼苗期生長適溫,白天爲20~22℃,晚間16~18℃。還要注意通風。室内栽培時,濕度不宜過高。
生長期可施用“卉友”20-20-20通用肥或15-15-30的盆花專用肥。傳統栽培每半月施肥1次,花期增施2~3次磷鉀肥。苗高10釐米時,摘心1次,促使萌發分枝,形成豐滿株態,多開花。花後要及時摘除殘花,以免影響觀賞性,若殘花發生黴爛還會阻礙葉片生長。
病害防治
白粉病
症狀此病主要發生在葉片和嫩梢上。一般在6月開始發生,7月份以後葉面布滿白色粉層。隨後,在白粉層中形成黄色小粒點,顏色逐漸變深,最後呈黑褐色。傳染途徑病菌在病株殘體和種子内越冬。翌年,當環境適宜時,病菌借風雨傳播。8~9月爲發病盛期。
防治方法:栽植不過密,適當通風,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力。將病葉、病株清除,集中銷毁,減少傳染源。發病期間用1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在32℃以上的高溫下避免噴藥,以免發生藥害。
褐斑病
非洲鳳仙花褐斑病又稱鳳仙花葉斑病。症狀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面病斑初爲淺黄褐色小點,後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以後中央變成淡褐色,邊緣褐色,具有不明顯的輪紋。嚴重患病的葉片上,病斑連片,導致葉片變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傳染途徑病菌在風仙花病殘體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借風雨飛散傳播。高溫多雨的季節,易發病。
防治方法:非洲鳳仙花喜肥沃的砂質壤土,不耐澇。因此,種植以砂質壤土爲宜,以利排水;盆栽非洲鳳仙花,雨後應及時倒盆。秋末應將病葉、病株集中銷毁,減少來年傳染源。發病初期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立枯病
症狀病菌主要侵染根莖部,致病部變黑或縊縮,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黴狀物,植株染病後,數天内即見葉萎蔫、幹枯,繼而造成整株死亡。主要以菌絲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殘體内越冬,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生活,不休眠。在田間,主要靠接觸傳染,即植株的根、莖、葉接觸病土時,便會被土中的菌絲侵染,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與病部接觸的健葉即染病。此外,種子、農具及帶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傳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後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0%多·福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